新利新闻中心
文化中国行|贵港平南牛歌戏焕发新新利luck官网活力 在广西多地传唱数百年
新利luck官网新利luck官网新利luck官网贵港11月6日讯(记者 邱石佑 莫舒华 吕思旭)“咚咚咚咚咚——嚓——咚嚓——”随着一阵急促的锣鼓镲声响起,身着便服的牛歌戏演员阔步走到台前,一个亮相,高声开唱:“大安消防意识坚,延续到今百余年……街道设有消防所,消防设备放里边,若是万一有火警,抢救火灾冲在前,齐心协力互配合,消防责任大于天。”
11月3日,贵港市平南县大洲镇芦花戏剧团的排练现场,杨芝和杨芦花父女俩正在排练新写的牛歌戏《人命关天防患未“燃”》。该剧以国家级非遗项目大安校水柜习俗(俗称大安消防节)为创作背景,融入消防常识,教育引导群众在生活中安全用火、防火。
“11月9日是全国消防日,我们想创作一出新剧,让群众在听戏的过程中学到一些消防知识。新剧计划在11月9日前后演出,现在正在排练。”剧团负责人杨芝告诉记者。
非遗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活化石。近年来,平南县持续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活力,让传承数百年的牛歌戏焕发新活力。
平南牛歌戏起源于元代当地农村的舞春牛、唱春牛仪式活动,经过几个朝代演绎,形成了现在所演出的牛歌曲调,是现存最古老的民间小戏剧种之一。平南牛歌戏先在县内南北河两岸各乡村传唱,后来一传十,十传百,传到周边的容县、藤县、桂平等地,形成一个唱牛歌的文化圈。2012年,平南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“中国牛歌戏之乡”。
平南牛歌戏用本地土白话演唱,通俗易懂,朗朗上口,深受人们喜欢。表演角色分生、旦、老、丑4类。乐器主要有锣、鼓、镲、梆子等。唱腔较为简单,由上下两乐句构成,一腔贯穿全剧。唱词七言韵句,上句落在仄声,下句落在平声,唱完两句,用锣鼓过序,承上启下,无管弦乐器伴奏。
芦花戏剧团基本上每个月都要进行牛歌戏演出。“10月我们演出了10多场,每场都吸引了很多群众前来观看。”杨芝说。
今年国庆期间,平南县开展牛歌有戏——“牛歌戏”曲暖夕阳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。
牛歌戏的舞台比较简单,拉起一块幕布,放置一张桌子,摆上两把椅子,铺上两块红地毯,就搭好了。闻声而来的群众围在舞台前,站着的、坐着的、抱着小孩的,仰着头,期待好戏上演。台上,演员夸张的表演、诙谐的语言加上跌宕起伏的剧情,让围观的男女老少看得津津有味,不时捧腹大笑。
杨芝今年72岁,从小跟随父辈学习牛歌戏,从事牛歌戏演出已有60多年,是平南牛歌戏第四代非遗传承人。其女儿杨芦花是第五代传承人。
“一台戏时长1个小时到3个小时不等,演出的剧目大多是民间传说新利luck官网、神话故事等。近几年,我们也创作了很多新剧目。”杨芝介绍,剧团围绕移风易俗、尊老爱幼、邻里互助等内容,创作了《德行天下》《报恩苦等十八年》《路遥马力》等一批新的剧目,通过一些简洁动人的故事传播正能量,弘扬时代新风。
杨芝向记者介绍:“《报恩苦等十八年》是针对高价彩礼的社会现实而编写的一出悬念喜剧。讲述了一对年轻人即将成婚,女方父亲却在此时索要高价彩礼。后来,女方父亲偶然得知亲家正是自己苦寻18年的恩人时,悲喜交集。女儿抓住父亲的感恩心态,调侃父亲,让其承认高价彩礼害人不浅的故事。”
在父亲的影响下,杨芦花学唱牛歌戏。随着父亲年事已高,她接过剧团,挑起大梁。“今年以来,我受邀到藤县、平南多个乡镇演出,并参加平南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办的牛歌戏少年培训班,传授牛歌戏技艺。”
今年暑假,杨芦花和父亲走进平南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,开展牛歌戏现场教学活动。40多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,认真学习牛歌戏的演唱技巧、动作规范、走台基本要领等知识,并穿上戏服,化上独特的妆容,登上舞台,过了一把戏瘾。
近年来,平南县加大对牛歌戏的保护、挖掘和传承力度,常态化组织牛歌戏非遗传承人新利luck官网、文艺志愿者、县诗词楹联学会成员,进行系列曲目编排,将基层治理、移风易俗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内容穿插其中,创作《合家欢》《敬老得福》《贪小便宜引火灾》等一批具有本地特色、通俗易懂的剧目。打造牛歌有戏——“牛歌戏”曲暖夕阳志愿服务项目,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(所、站)、文化馆(站)等文化场所、养老服务机构等,常态化开展送戏下乡活动,丰富了农村群众文娱生活;开设牛歌戏传承人培训班,在青少年的心中埋下一颗传承平南牛歌戏的种子,影响和带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加入到传承队伍中。
截至目前新利luck官网,牛歌有戏——“牛歌戏”曲暖夕阳志愿服务项目已开展送戏下乡、现场义演等活动150多场次,受益群众3万余人次,很好地满足幼有所承、老有所乐的需求。该项目荣获2024年广西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。
在一代代牛歌戏爱好者口口相传中,平南牛歌戏得以保存,在一次次创作、演出中不断传承发展,不断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,无论时光如何流转,它的韵味依旧悠长,等待着每一位忠实听众的聆听。